维修注意
手表维修时不能轻易调整限位钉
凡锚式擒纵机构都有限位钉,早年手表的限位钉都是圆柱状的,安装在主夹板上面,有左右两个,现代的手表机心里这个部件,均被主夹板或叉夹板上的槽口代替了。
顾名思义,限位钉是用来限制擒纵叉左右移动范围的,起码从表面上看是这样的,擒纵叉转角很小,大约不到15度,它分为几段工作,具体动作叫做锁接、传冲和跌落。
在摆轮旋转到前后附加角时,哪个震荡是自由的,只有在升角范围时,才与擒纵机构发生关系,通过擒纵叉来释放传动系轮齿,并补充能量和维持震荡。
古老的钟表擒纵机构可能会在摆轮震荡时,还是与摆轮产生摩擦,哪种震荡是“非自由”的,因此走时精度都不会高。锚式擒纵机构首先它是自由的,在有它具有保险作用,这个保险是通过擒纵叉叉头钉和摆轮上的保险盘配合完成的。
擒纵叉都有一个“牵引角”,是靠擒纵齿对卡瓦锁面的压力角度来达到的,让它不工作的时候,老老实实的靠在限位钉上别动,擒纵叉真是个杠杆,但它做旋转时也要画圆,因此就产生了所谓的后退角,对应它的是全锁值,全锁值越大则后退角越大。
后退角是消耗和损失能量的,因为它迫使擒纵轮后退,这和轮系力矩传动方向是正相反的,这点可以从一些古老的钟表上看出,它们秒针运行的摸样都是进一步退半步的,类似变色龙在爬行。
擒纵机构的保险主要是防止手表在受到强烈冲击或震动时,擒纵叉产生移位(错位),这样就会导致所谓的“背摆”,那就是摆轮再也不能正常的进入擒纵叉叉口,手表马上就停止运行了。
擒纵叉的牵引力矩都不足以抗拒外界的冲击和震动,因此必须有保险措施,哪个就是擒纵叉的叉头钉,它大约是有120度的一个锥型钉,好的手表在锥型钉两侧均要做打磨抛光,在手表受到冲击和震动时,首先是由它来阻止擒纵叉的移位的,它叉头钉一侧要碰上摆轮的保险盘。
擒纵叉在转过叉升角时,叉头钉会处于保险盘的月牙槽口内,安全的躲过,此时的它“退居二线”,保险工作将暂时交给擒纵叉两侧的叉头口(喇叭口)代理,而保险盘则交给圆盘钉,所以说为什么圆盘钉要做出一个平面呢。见照片中C和F的配合,而见照片中E和D之间被称为“保险间隙”,这个间隙要小于喇叭口间隙G,同时喇叭口间隙要小于全锁值,这是必须的二个条件。
曾经也看见过某些手表(怀表)把限位钉做成可调整的,甚至还有做成刚玉(钻)的。其实意义不大,疑似噱头,这个应该是在生产时就定死了的,修理时无需再调整,为什么现代手表全用夹板槽来代替限位钉了呢?就是这个考虑。
只有当保险间隙不合适的时候(比如容易出现背摆或摩擦),才可以弯曲限位钉,但全琐值也会随之改变。全琐值大小也是个矛盾的考虑,当然希望它能小点,但是对于老旧的手表,轮榫磨损都大,导致径向间隙变大,还是全琐值略大点好。